中新网上海12月8日电 (浦帆)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(二期)8日在淀山湖畔正式开工,标志着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进程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淀山湖地处太湖流域东南部,是太湖流域第二大省际边界湖泊,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(以下简称“示范区”)“一河三湖”生态格局中横跨上海和江苏的核心跨界水体。
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(二期)效果图。 上海市水务局供图
据上海市水务局介绍,淀山湖上海段岸线总长31.3公里,约有17.7公里岸线尚未系统整治,计划“十四五”期间分三期完成。二期工程全长约3.87公里,主要内容包括新改建堤防和贯通防汛道路等内容,计划于2025年5月底建成。
据悉,该工程是示范区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。总体布局结合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、上海、江苏两地不同的湖泊岸线功能、腹地肌理和土地利用情况,设计风格与周边风貌相协调,紧扣“一体化”“高质量”两个关键词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二期工程以“白鹭伴水,轻盈田园”为特色,以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为核心。设计中充分考虑淀山湖整体风貌布局,打造融合文化创意、水乡文化的创新滨水空间。
工程建成后的景观主题。 上海市水务局供图
此外,该工程在设计中,充分考虑工程范围内的原有绿化的保留利用,在现有基础上,进行整治提升,最大限度提升景观绿化品质。
项目建成后,将实现淀山湖西部岸线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,充分融合生态绿色和水乡文化,深入挖掘河湖生态、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,提升淀山湖沿线生态品质,进一步打造世界级著名文化生态湖区,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。(完)
中新网广州12月8日电(记者 蔡敏婕)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“数字湾区”发展论坛8日在广州开幕,粤港澳聚力共建“数字湾区”。
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通过视频发言。蔡敏婕 摄
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,正由“制造--贸易”的合作发展到公共服务、智慧政府、金融货币等多领域深入合作阶段。当前,“数字湾区”建设已在粤港澳三地政务服务“跨境通办”、智慧城市群共建、数字身份认证互认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。
广东印发《“数字湾区”建设三年行动方案》,推动湾区居民“生活通”、湾区企业“商事通”、湾区社会“治理通”的构建是其中的重点任务。即将上线的“湾事通”综合服务平台,将围绕粤港澳三地居民出行、通关、通讯、支付、求职、医疗、教育、吃住游等场景和习惯,提供无感、便捷的跨境综合服务。
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表示,广东将携手港澳加快建设“数字湾区”,推动数字政府、数字经济、数字社会、数字生态协同发展。
“大湾区城市各具优势,香港拥有国际化和深厚的科研基础优势,而广东省蓬勃的高端制造业为科研成果量产提供扎实支撑。作为大湾区的重要一员,香港将助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”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通过视频表示,将会加快数字政府建设,推动政务数码化,善用崭新科技提升治理能力和效果。其中在顶层设计方面,香港将成立“数字政策办公室”,专责制定数字政府、数据治理以及信息科技政策,推动数据互联互通及数字科技的应用。
此外,未来两年,香港还将推出数字政府及智慧城市“百项方案”,运用不同的数字科技,加速数字政府发展和优化政务服务。其中,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,明年起,香港数码港将分阶段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,支撑科研及相关行业算力需求。
孙东表示,正与广东省委网信办合作,计划在年底前实现在大湾区以先行先试的方式,简化内地个人数据流动到香港的合规安排,推动大湾区数字经济及智慧城市的发展。
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司长办公室主任林智龙发言。蔡敏婕 摄
“当今时代,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在为各地政府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,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。”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司长办公室主任林智龙在峰会现场说,如何利用信息和数据技术改进行政流程、推动行政改革、提升治理水平,是各地政府都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。
在智慧城市建设中,澳门尤其重视电子政务,以此作为公共行政改革切入点,提升公共治理水平,包括面向不同群体,发展三个各具特色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。其中,面向普通居民打造的“一户通”进展最快,目前“一户通”提供超过330项电子政务服务,涵盖身份、就业、税务、社福等多个范畴。八成以上的澳门居民已开设“一户通”账户。
林智龙指出,为服务大湾区建设,澳门特区与广东携手合作,在政府数据互通、共建智慧湾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。今年9月,澳门在“一户通”增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务服务中心7项常用业务柜台预约服务,便利居民就地申办政务服务;澳门特区政府行政公职局与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签署《粤澳共建智慧城市群合作协定》,共推粤澳智慧城市群建设。(完)